北京1986:被遗忘的中国留影

责任编辑: xxxretroclips.com

不久前从香港的公寓搬出时——我和妻子已是空巢老人了(我们的三个孩子现在都在英国),偶然发现了一个大塑料袋,里面装满底片,总共约50张,卷得很紧,包在一张薄纸巾中。自从我在令人陶醉的1986年夏天按下快门之后,这些底片就没见过光。当时我住在北京,也乘坐蒸汽火车去山西省大同市旅行过——大同以建于4至5世纪的云冈石窟闻名。

北京的年轻人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大同,年轻人在驮石碑的赑屃前合影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
我那时用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产的海鸥牌相机,芝加哥摄影师维维安•迈尔(Vivian Maier)使用的双反相机的一款仿制品,她显然——和我一样——满足于简单按下快门,记录下永恒的瞬间,正如街头摄影师守护神亨利•卡蒂埃-布列松(Henri Catier-Bresson)的诗意描述。相机是我用平时省下的钱从王府井——北京版牛津街(Oxford Street)——的一家当铺买来的。它花了我100元人民币,相当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初级讲师的一周工资。这个相机不配备测光表,也没有说明书。

幸运的是,当时我很年轻,单身,时间似乎很充裕——我的120黑白胶卷也很充足——而且暗房冲洗很便宜。那时我从利兹大学(Leeds University)毕业不久,刚刚在北师大教了4个月的英语口语,同时在《新闻周刊》(Newsweek)分社工作,借住在中关村一对中国退休夫妇家中。中关村是北京北城区的知识分子中心,后来成为了北京的硅谷。当时那一片只能找到一部电话,颜色漆黑,威严地摆放在当地杂货店的货架上,很少被人使用。

提醒骑车者和行人注意交通安全的宣传画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大同,当地的水泵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2013年去北京时在鼓楼附近摄影 © Geshe Tonglam Gyatso

整整三个月里,我一心扑在摄影上。我每日的路线就是骑着我的“飞鸽”牌自行车——自行车中的劳斯莱斯(Rolls-Royce)——往返30公里,从北京师范大学出发,沿着二环路,经过雍和宫、故宫,穿行在纵横交错的胡同中,到达使馆区,我在那里担任《新闻周刊》记者吉姆•普林格尔(Jim Pringle)和卡罗尔•博格特(Carroll Bogert)的研究员,赚取宝贵的美元。(我在凯瑟琳•格雷厄姆(Katharine Graham)访华期间和她通过电话——但那是另一个故事。)骑车,停下,按快门,欣赏风景,聊天(我只会说些粗浅的汉语普通话,但北京人能听懂),接着骑车,就这样重复以上动作。这样的一天从早晨6点半开始,午饭后强制自己休息两小时——这是饮食贫乏造成体力不支的结果。整座城市在下午6点后就歇息了。那时候蒸汽机车很常见,还有驴车在北京主干道建国门外大街上缓缓而行。即使在当时,我也知道我在捕捉一段飞速流逝、很快一去不复返的时光。

在我看来,一张我取名为“大同男孩”(Datong Boys)的照片体现了一个特别的“阈限期”(liminality,人类学概念,指从一个阶段转型进入另一个阶段的过度期——译者注)。照片将云冈石窟对面荒凉的十里河盆地收入眼底,两个站立的男孩正处于小孩和成年之间的阶段。1986年炎夏的中国同样处在“阈限期”。邓小平牢牢掌握着权力,赵紫阳总理怀着激情开始实施开放政策,鼓励外国投资。即使是受过最严酷对待的中国知识分子也相信,他们的人生再也不会遭受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(1966年至1976年)所带来的那种混乱。中国的未来只会更好。

北京故宫附近胡同里的退休老人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十里河盆地,大同男孩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
但这座城市的转变已经开始。一些区域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建设工地。外国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话:“中国——等它建成时会是个好地方。”

对我这个滑稽地拿着相机、对古代遗迹充满兴趣的金发高个外国人,北京的人们表现得很大方。但我也明白中国市井生活令人感到幽闭恐惧的特点。在中国,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人盯着你:你无法在这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里隐姓埋名。

当时并未给我——一个从非首都地区来的英国小伙子,第一次自由自在地远离英格兰北部——留下深刻印象,但如今我在这些照片中观察到的东西,是北京及周边地区令人难以忍受的贫穷,特别是在矿业城市大同。沦落到当街贩卖刺猬换口饭吃,该是多么辛酸?那些摊在尘土飞扬的路面上的大葱和大白菜,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主要蔬菜。

北师大校园内,在自行车旁烧烤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俯瞰大同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
但我也见到了充满人情温暖、幽默和自豪的交流。一种活在阳光下的快乐。而且,以这里的年轻学生为例,他们从打扮和风度中流露出与生俱来的优雅——没有设计师品牌、外国旅行和即将会有的新财富。我感受到一种对新事物的渴望,伴随而来的是几乎有意忽视过去的老古董——正如在我的照片中,在一座古庙周围,遍地散落着被丢弃的刻有皇帝题词的大理石龟驮碑、大理石菩萨像和古代道教地砖。

无论如何,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前,北京人仍然热情好客,但物质财富带来了更多快乐吗?我说了不算。但我很高兴,我的底片在被冷落34年后仍保存下来,基本完好无损。我珍视1986年的那段记忆,也很欣慰年轻的自己有心保留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。

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(Patrick Dransfield)的展览《时间的痕迹》(Track of Time)此前在香港外国记者会(Foreign Correspondents' Club)展出,10月31日闭展。他计划把销售所得的10%捐给儿童癌症治疗研究学会(Children's Cancer Therapy Development Institute)。他与妻子卡门(Carmen)目前住在九龙,仍在使用老式胶片相机拍照。文中的海鸥牌相机放在伦敦北部的一个地下室内,需要修理一下。

克郎棋女孩——北京街头玩克郎棋的孩子们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刺猬贩子——一名男子在街头卖刺猬换钱买吃的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寺庙旁一尊遭遗弃的大理石佛像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站在一瓶瓶白酒前的女售货员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在云冈石窟玩耍的男孩,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圣地之一 © 帕德里克•德兰斯菲尔德

译者/何黎

文章编辑: xxxretroclips.com

火爆房产:逃离圣诞节

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山区别墅,到英国的伊丽莎白式II*级登录建筑,再到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圣地,布鲁克介绍几处热门房产。

新冠疫情刺激英国整容需求

视频通话促使人们想要美化自己的容貌,英国自实施封锁以来,整容咨询激增,有些机构称整容手术需求比去年增长5倍。

如何更环保地使用电子设备?

有三种解决方案:把旧电脑捐给非洲,使用可更换组件的可持续手机,或者让你的电脑为科学研究提供算力。

名厨哈特尼特:“浪费食物是犯罪”

米其林名厨哈特尼特因对招待业的贡献而被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。她认为浪费食物是一种犯罪,而她的愿望之一是撑过这次新冠危机。

疫情之下的圣诞购物季

从提供销售助理预约、户外市场,到开到你家门口的奢侈品“移动商店”,高端零售商采用各种策略挽救至关重要的圣诞购物季。

虚拟旅行一年的四点感悟

斯卡平克: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出行方式。我从这一年的虚拟出行中学到了什么?这和身临其境有何区别?

圣诞书信依然有意义

哈福德:虽然许多人厌烦圣诞书信,我倒喜欢这种古老的方式,可以向一些很少见面但又希望保持联系的人通告近况。

如果游客不来我们的城市(下)

新冠疫情期间,FT记者感受城市的变化:柏林的夜店开始举办艺术展,新加坡人发现不难在滨海步道保持社交距离,悉尼人在市中心重新发现一片绿洲。

美妆品牌:中国风景独好

Ling:受疫情影响,全球美妆市场受挫,只有中国市场呈现两位数增长。蓬勃发展的电商成为主要推手。

中国葡萄酒参与国际比赛的意义何在?

林力博:参加国内外葡萄酒大赛,是中国葡萄酒生产者客观了解自己产品品质、检讨自己发展路径、寻找自己行业地位的绝佳选择。但也要懂得甄别赛事的质量。

如果游客不来我们的城市(上)

新冠疫情期间,FT驻各地记者感受到了所在城市的剧变:纽约人展现出坚强和团结,罗马的餐馆开始重视本地顾客,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变得冷清。